干眼症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眼部健康问题,但在没有手机、电脑、空调的古代,古人会得干眼症吗?他们又有哪些神奇的护眼智慧呢?
古人也会得干眼症
古代虽然没有电子屏幕的蓝光伤害,但古人仍然可能患上干眼症。例如:古代文人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导致用眼过度;纺织女工长时间专注纺织,眨眼次数减少,使泪液分泌不足;长时间在干燥多风、沙尘漫天的环境中劳作,眼睛容易受到刺激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中医学上,干眼归属于“白涩症”“神水将枯”等范畴。古代医书中就有诸多相关记载,如《审视瑶函》中对 “白涩症” 的临床症状描述为:“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
古人的护眼方式
食疗护眼
古人深谙“药食同源”的道理,通过饮食来滋养眼睛。枸杞,被誉为“明眼子”,在古代就备受推崇。古人或直接嚼食枸杞,或用其泡水、煮粥,让眼睛从内而外得到滋养。菊花也是古人护眼的常用食材,其性寒、味甘苦,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古人将菊花与枸杞搭配,制成“菊杞茶”,既能缓解眼疲劳,又可预防眼疾。
中医护眼
中医在护眼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法。针灸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等),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促进泪液分泌。
除了针灸护眼,中药熏眼也是颇具特色的护眼方法。古人将菊花、桑叶、薄荷等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中药煮沸,利用升腾的热气熏蒸双眼,湿润眼表,缓解干涩症状。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的眼部热敷,能有效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泪液分泌。
生活护眼
古人还从生活细节入手,保护眼睛。为了减少眼睛疲劳,古人会在长时间用眼后,眺望远处的青山绿水,让眼睛得到放松。一些文人还会在书房中摆放绿植,如文竹、吊兰等,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增加空气湿度,缓解眼部干燥。此外,古人的作息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了充足的睡眠,使眼睛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干眼症的治疗手段更加多元化、精准化,患者可通过精细化的眼部检查确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使干眼症得到缓解。
综合眼病科
吉林市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室,主要治疗泪道疾病、眼表疾病、角膜疾病等常见眼部疾病以及青光眼、眼底病等疑难眼病。科室由佀晓梅主任为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寇颖等人组成专业医疗技术团队。多年来,科室在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干眼症理疗、青光眼手术、黄斑水肿等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佀晓梅
综合眼科主任
专家简介: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曾两次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进修学习。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吉林省区眼底病学组委员,吉林市医调委特聘专家,对眼底病、青光眼、眼部美容整形、翼状胬肉、眼底病、干眼症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寇影
综合眼科副主任
专家简介: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医学系,学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三十五年,曾任吉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吉林市眼科医师协会委员,吉林市伤残鉴定专家,吉林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天津眼科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全国各类眼科学术会议,发表多篇医学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医学杂志上。
来源:吉林市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