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描述中,探寻城市诗意发展的蛛丝马迹;在语言的表达中,聆听城市提升的内在动力;在思想的碰撞中,感悟城邦与人民的文学互动。
7月25日,首届“春京西文学季”在长春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启幕。这场以“这青春,这长春”为主题的文化盛宴,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文广旅局指导,长春文旅集团主办,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与本土作家、广大市民及文学爱好者展开深度交流。
开幕式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苏童,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黄咏梅,以及“新东北叙事”代表作家班宇等文坛名家齐聚。《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为顾问,吉林大学教授、作家刘庆,诗人任白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共同书写属于长春的文化新篇章。
文学+城市:在共生模式下彼此升华
文是城扎根历史的软根脉,城是滋养文生长的大地温床。启动仪式后,“文学与城市”主题对话随即在春京西空·美术馆举行。王小王作为访谈主持人,与格非、苏童、黄咏梅、石一枫、班宇、宗仁发一起探讨“文”与“城”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下对人的影响。
访谈围绕文学映照城市特质、城市滋养文学创作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聚焦解读长春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
格非认为长春是非常适合讨论当代文学与城市关系的地方:“很多城市既聚集了田园风光因素,也具备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也应该把长春放到这个序列当中来看。长春既有现代感,同时,森林覆盖面积很大,街道绿化很好,城市生态建设成果明显。中国的城市化仍在继续,且叠加着很多复杂因素。如果想更好地描写城市,今天的年轻人要比我们这代人拥有更大优势,因为他们出生即在城市,拥有完全的城市记忆,这对他们的写作也将产生新的影响;而城市在他们的笔下,也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另一方面,如今笔触下城市场景的同质化需要注意,虽然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建设,人们生活自动化的模式仿佛在趋同繁衍,我们在各个城市功能间频繁穿梭,但更要适时反观:我们看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对描写生活的人来说,不是把城市写得高度还原,而是应该融合自己的感受,让熟悉的‘城市’产生陌生感,并从这份陌生感中获得震惊的体验——这非常重要。”
城市土壤中生长着文学硕果,文学杂志则是关键的地衣。宗仁发表示:“《作家》于1956年创刊,当时名字就叫《长春》——一本以城市命名的刊物。而后刊物更名,不是与城市关系的分离,而是站在城市之中,面向世界。我们希望把这本文学杂志,办成城市的文学地标。这少不了国内外优秀作家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对作品的改编,增加其传播力,努力让优秀的小说作品绽放更耀眼光芒,让更多人看到优秀的作品。我们刊登过的很多作品,已经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比如《天下无贼》《有话好好说》《1942》等。文学在一座城市的存在方式,有时是蕴藏在热土载体之中。一座城市的建筑、一段历史的记忆当中,都会有文学的存在。有时,文学就是人的存在。”
在美术馆举办文学访谈,让首次深度走进长春的黄咏梅感到一种契合感:“走进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坐在这样充满艺术感的空间里,一起探讨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是很适合的。城市会把记忆像掌纹一样,隐藏起来。文学就是要把这种记忆逐渐打开,细细地为读者展示这些掌纹。用文字来述说一座城市的时候,也要融入城市的历史。这样即使城市现代化让城与城之间产生雷同点,但放在各自的历史背景当中,就又会不一样了。”
对此,石一枫也表示,作家要拥有寻找特殊性的能力。
班宇也分享心得:“在文学创作中,可以把现实空间当做一个坐标,允许更多想象发生。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些角色的影子,背景就是他所在的城市。而城市并非完全写实,而是一种充满故事情节的、文学化的城市形象。”
当晚,格非、苏童分别参与了新书分享会暨长春读者见面会。众多市民手持新书等候签售,现场排起长队。
文学+生活:满足群像期待的个性融入
生活不仅是8小时以内的拼搏或“挣扎”,也不仅是8小时外的释放或“解脱”;还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里发现的新奇文学景观小品,以及创新场景萌生的弦外之音。
依托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空间,在举办专业文学活动的同时,文学季还将突破传统模式,融合多元文化活动,打造文学主题市集、艺术装置展览、主题场景打卡等沉浸式文旅体验,以实现文化赋能街区更新,文学点亮文旅业态。
在文学季启动活动期间打造沉浸式“文学+生活”超级现场:来自上海、北京、杭州、苏州、深圳、香港等地的15家国内知名独立书店及15家文学诗歌类先锋品牌,落地春京西A区广场,以全国性的高品质文学主题市集,创造书迷、文青的新打卡圣地与文化消费新热点。
文学+旅游:书写时空软链接关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文旅融合的深度互文下,春京西文学季既是一次成功尝试,也是一个阶段成果。以文会友,以友促游,是本次活动的一种内在逻辑。
春京西是文、艺、旅三者融合,从多维角度链接不同群体。谈起对春京西的感受,格非说道:“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有很多历史建筑,非常漂亮。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需要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也要兼顾好人们的日常生活。春京西就处理得很好。景观上较好地保留了历史风貌,从各个功能角度来看,街区的建设也很合理,环境很舒适。市民既可以来这里休闲,也可以来这里参加和举办活动,互动性很好。春京西的美术馆让我印象深刻。我个人很喜欢艺术作品,将来有时间,我还会再来春京西,再仔细欣赏馆里的藏品。”
对于第二次来到春京西的班宇而言,这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这里有很多饱具历史感的建筑,翻新后焕发了新的活力。这里是可以看到时间印记的街区,行走其中,会有一种穿越感。这里也与文学紧密相关。在这条大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类似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空间感、叙事感。行走在每一个屋檐下,会让人想起,可能很多年前,人们也像今天一样,躲在屋檐下避雨、闲谈。那时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思考,今天的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两者的对称部分,可能是需要文学书写的内容。”
此次文学季以春京西为支点,构建起“文化赋能城市”的鲜活样本。通过文学活动激活历史街区的文旅价值,春京西不仅成为长春文化新地标,更带动了“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城市发展新路径——它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为市民提供高品质文化生活,更以文学为纽带提升城市文旅辨识度。
随着首届“春京西文学季”启幕,后续更多文化名人将陆续走进街区,持续为这片历史文化空间注入文学能量。当文学的星光与春京西的烟火气交织,长春正以这场文化盛宴为起点,书写“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每一位作家的心中都有一座“长春”,每一部作品里都描述着一个“春京西”。以创新场景为媒介,以文学体现为载体,让更多的人走进长春,不仅是走进它的现在、历史,还有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