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造船厂旧址到“新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吉林市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荣光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今正以产教融合为笔,在时代画卷上书写新型产业重镇的现代活力篇章。凭借化工、碳纤维、冶金、能源与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雄厚实力,搭配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及13所中职学校构建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吉林市让工业底蕴与教育资源激情碰撞,全力释放“产业+教育”的乘数效应。
以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强劲引擎,吉林市锚定现代化工、碳纤维、冰雪旅游、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同时统筹通用航空、中医药、吉菜等特色领域,全力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任督二脉”。为夯实融合发展根基,吉林市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负责制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搭建起10个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5个产教联盟,构建“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顶层设计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总投资29亿元的19个产教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地,从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到电子信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这些产学研用一体化“孵化器“,正为产教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2024年7月12日化学化工行业产教联盟率先启航,全域融合大幕就此拉开。如今,650余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共赴“融合之约”,产教联盟及共同体的版图已覆盖化工、碳纤维、冰雪、通用航空、现代农业等核心领域。松花湖滑雪场与北华大学共建冰雪产业学院,吉林宇航科技携手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一个个产业学院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蹄疾步稳。桦甸、舒兰等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为中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输送“智力血液”,助力农机设备和农创产品年产值提升超500万元,县域产教协同发展绽放光彩。
在“四个聚焦”塑造“四链互通”的驱动下,吉林市产教融合硕果盈枝。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全国低空经济先导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成23个校企订单项目,1200余名学生纳入协同育人体系;化学化工联盟与中油吉化、吉林化纤等企业共建千亿项目工匠学院,定向培养300余人。产业学院创新化成果突出,如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宇航科技共建的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企业投入500万元建成民航CCAR-147培训认证基地,年培训能力达500人。联合技术攻关同样成绩斐然,吉林化工学院与吉林化纤合作攻克无人机碳纤维层压工艺优化技术,预计年产值500万元;化学化工联盟完成193项横向技术合作,横向经费到款9000万元,碳纤维专用油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年增效4500万元。
面向未来,吉林市将紧扣“四六四五”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教融合从“协同育人”向“全域赋能”升级。通过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培养规模”量化匹配模型,动态绘制区域产教融合地图,实现平台联动提效;新增订单班、工匠班50个,聘任企业产业导师200名,实现载体创新突破;推动吉林化纤、华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开放智能工厂场景,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同时,组建化工、碳纤维新材料等4个市级专业教指委,引导高校布局新兴专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推动成果下沉县域,并加强关键技术攻坚,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横向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至60%。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产业与教育在“高架桥”上双向奔赴,必将加快推进全市校城共生、产教共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征程中,走出产教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江城步伐”。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