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睡眠”一词频频引发关注,加班到深夜、半夜照顾孩子、老年人频繁夜醒......对许多人来说,一觉到天亮已成奢望。长时间碎片化睡眠真的会对身体有影响吗?什么是碎片化睡眠
碎片化睡眠(sleep fragmentation),在睡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中断或觉醒,在睡眠或觉醒之间频繁转换的状态。可以理解为,碎片化睡眠可理解为夜间频繁醒来。
出现碎片化睡眠的原因
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与生活相关的客观原因,另一个是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原因。
与生活相关的客观原因
新手爸妈或是家里有病患家属时,可能会被迫出现碎片化睡眠。另外,夜班工作者也会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迫出现碎片化睡眠。与疾病相关的原因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和醒后难入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障碍。在中国,这个比例为38.2%,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存在睡眠障碍。老年人表现尤为明显。打鼾:打鼾会反复出现夜间呼吸暂停导致缺氧,这时会主动唤醒大脑阻止出现更严重的缺氧,这种主动唤醒就会让我们从深睡眠到浅睡眠(微觉醒)而可能不会被感知。发作性睡病:白天过度嗜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他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疼痛或者皮肤疾病引起的慢性瘙痒,也会引起碎片化睡眠。长期碎片化睡眠的影响
偶尔碎片化睡眠,是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善的。但如果长期碎片化睡眠的话,就会对身体造成系列影响:心血管系统
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内分泌系统
导致糖脂代谢异常,增加高血糖或高血脂的风险,进而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免疫系统
削弱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增加出现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的风险。
大脑功能
导致出现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除此之外,碎片化睡眠还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心理健康
可能会引起个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碎片化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改善碎片化睡眠
与生活相关因素导致的碎片化睡眠
在生活事件消除后大多会恢复正常的睡眠,或者可通过改善生活作息来纠正。
由疾病引起的碎片化睡眠
如果是因为疾病引起的碎片化睡眠,需要去医疗机构明确疾病后对症治疗。比如适量运动(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避免过饱或空腹入睡,结合入睡前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常规治疗,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