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以前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了我们生活服务的补给库。”
“我家楼下的空地也改成了休闲娱乐的大广场。”
在社区书画室,居民跟志愿者学习中国画。
近日,绿园区青年路街道新竹社区的居民们最常聊的话题就是改变——社区创新打造涵盖“一社、一场、一街、多站”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以多元服务丰盈居民生活服务圈。
崭新的生活服务圈,不仅“圈”出了满满烟火气,更“圈”住了浓浓邻里情。
新竹社区党委以“红润新竹”党建品牌为统揽,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一特”群体,践行新五社联动工作模式,整合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金石供热等社区合作组织资源,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睦邻广场、惠民小街,建成“一社、一场、一街、多站”社区服务综合体,通过全力建强党组织,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广大居民群众,不断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共识。
党群服务中心:家庭场景社区延伸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对于增强居民幸福感至关重要。基于此,新竹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致力于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家庭场景的延伸,让居民在社区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便利。这也是社区服务综合体的重要组成。
新竹社区党委书记刘莉表示,“过去社区阵地主要聚焦于公共服务,而现在正逐步向生活服务转型。”这一转变正是对居民需求深刻洞察的结果。
转变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处。
新打造的党群服务中心别具一格,分为心感、心享、心融、心悦四个体验区。在这里,开放办公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办公布局,办公台设计得如同家中的书桌,拉近了工作人员与居民的距离。
志愿服务区放置了打气筒、电钻等居民日常生活中偶尔会用到但又不会专门购置常备的物品。上个周末,居民王先生带儿子一起在小区练习骑自行车,发现车胎气不足了,王先生便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求助,“本来只是想试一试,我特别意外,这里竟然有打气筒,社区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了。”这一小小的举措,解决了居民的不时之需,也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就在身边。
休息等候区、自助服务区、手工制作区、科技体验区、书画室、电影院……全新的场景、贴心的服务,开启了社区服务综合体的新征程,刘莉表示,“我们根椐居民多样化需求,将家庭场景延伸至社区,希望能吸引居民走进公共空间,打破钢筋混凝土式的邻里关系,打造出充满温情的熟人社区。”
惠民小街:一站式服务便利又温馨
新竹社区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结合社区内的生活性街道等现有条件,灵活布局小体量、多功能的服务设施或场所,打造惠民小街,不断完善社区功能配置。
惠民小街就是居民口中的生活补给库。
“惠民小街原本是基隆中街上的一条无名小路,这里曾是金石供热的闲置空地。”说起这条街老居民都十分熟悉,61岁的郑秀琴说,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造,这里已经变了样,“现在这条街上有餐厅、超市、学堂、生活缴费场所等,附近还有一个休闲广场,吃喝玩乐各种需求在家附近都能满足。”
独居的郑秀琴最常去的还是社区餐厅,“这里都是小碗菜,我一个人可以多吃几样,很便宜也不浪费,就是因为这家新开的餐厅,我都不做候鸟老人了。”
从闲置空地到热闹的惠民小街,经历了两年光景,也承载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探索。“我们不断挖掘辖区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携手完善硬件设施,开展为民服务项目,实现社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刘莉介绍,惠民小街还在引进新的项目,比如正在建设的民营医院,预计今年开放营业,还有康养项目、大型干洗店……
就这样,原来荒草丛生的一片地,如今已是满满烟火气。
睦邻广场:休闲娱乐大舞台
社区服务综合体是将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的生活空间,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区治理等功能于一体,极大便利了居民生活。
睦邻广场便承载了休闲娱乐功能。
睦邻广场的诞生,是多方协作与居民智慧的结晶。“建议专门给孩子开辟游乐区”“希望能有一个大舞台”“最好有篮球场”……得知睦邻广场改建计划,居民们开展了一次次头脑风暴,积极参与到广场设计中来,真正做到“广场设计,居民做主”。
睦邻广场占地2.68万平方米,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区委组织的工作人员精心创作《睦邻赋》,为广场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区文体局配备的智能健身器材,满足了居民们的健身需求……看着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等待着睦邻广场带来惊喜,这也成为居民们心中又一件大事。
目前,睦邻广场改建项目已基本完成,等到春季便会迎来一系列热热闹闹的活动,“社区计划举办小型音乐节,播放露天电影,开展非遗集市,让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欢乐时光。”刘莉和居民一样期待着春暖花开的季节,期待着广场里的欢歌笑语,在她心中,睦邻广场不只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社区凝聚力的纽带。
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是绿园区深入探索社会基层治理的有效尝试,更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